2-9%肺癌病人原發腫瘤不詳 新基因NGS測試制定針對性治療
心血管病是香港的第二大殺手,每年奪走六千人的性命,其中約七成死亡個案屬冠心病。在數以萬計的新冠肺炎個案影響下,香港醫療系統已不勝負荷,連帶絕大部分非緊急治療都被延遲,到底疫情對心血管病有何影響?本文請來心臟科專科吳基恩醫生講述冠心病的成因、治療及預防方法,並會介紹簡單的自我檢測方法及運動預防方法,尤其適用於現時因疫情而減少戶外活動的日子。
血管栓塞致心臟細胞壞死 細胞數量減少後無法再復原
吳基恩醫生指出心血管疾病絕不罕見,「現代社會中,大約有三分之一人在一生之中會面對心血管疾病。」其中冠心病最常見,死亡率也最高。為何冠心病死亡率高企?這便要從冠心病的成因說起。「冠狀動脈是負責為心臟供血的主要血管,讓心臟得到足夠血液來正常運作。」
吳醫生解釋,冠狀動脈有三條分支,如果任何一條出現栓塞情況,便會導致心臟得不到足夠血液,引發冠心病,而心臟細胞亦會在這個過程中壞死。心臟細胞在人一出世之後,便不會再增加數量。因此當冠心病令心臟細胞壞死而減少數量,心臟機能便會受損,容易引發心臟衰竭、肺積水等疾病,同時亦會增加死亡風險。
男性風險較高 女性更年期後要提高警覺
年長人士是冠心病的高危一族,因為年紀愈大,俗稱「三高」的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問題通常愈嚴重,令危機一直累積,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吳醫生指60歲人士患上冠心病的風險為5%,而到了80歲風險更會急升至15至20%。
整體而言,男性患有冠心病的風險比女性高約50%。吳醫生指,性別風險不同的原因有許多,「例如男性對健康和體重的關注度較低、煙民比例較高、工作忙碌令生活習慣和作息較差等,都會令『三高』問題加劇,因而增加患上各種嚴重疾病的風險,包括冠心病。」
不過吳醫生提醒,雖然女性患冠心病的風險較男性低,但過了更年期後,風險便會急升。「女性荷爾蒙在更年期後會急跌,當女士失去女性荷爾蒙的保護後,隨之而來便是『三高』問題,變相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
心臟檢查可及早發現 平日行樓梯時可留意症狀
冠心病來襲後果可大可小,如果家中有長者,可以如何及早察覺呢?吳醫生建議可以留意相關症狀。「冠心病最典型的症狀是心口壓痛,尤以在活動量較大時為甚;其他症狀則包括容易感到疲累、冒冷汗、活動過量時容易氣喘等。」
一旦察覺相關症狀,便應該立刻安排心臟檢查。他指常見的心臟檢查方式有幾種,均屬非入侵性,包括運動心電圖和電腦掃瞄(另外也可選擇核子掃瞄、磁力共振)。「運動心電圖是讓病人在運動機上跑步,監測心臟在過程中是否有不正常的變化。」
以往不少冠心病隱形患者是在平日運動、行山時,察覺自己有心口壓痛、氣喘等情況,繼而進行心臟檢查而確診。但現時因疫情所限,吳醫生建議可改用其他方法進行自我檢測。「例如平日行樓梯、斜坡時,可以留意會否有心口壓痛、氣喘等情況。」他補充,用自身過往的表現作為標準比較會更為準確,「例如選擇以往行過的樓梯或斜坡,看看自己身體反應會否有明顯落差。」另外也可以與較年紀相近的人作比較。
病情輕微可服藥 中等至嚴重需進行「通波仔」和「搭橋」手術
治療方面,病情輕微可採用藥物治療。「現時採用降膽固醇藥十分普遍,作用是將膽固醇降至低水平,有些個案甚至會低於正常水平,從而避免血管栓塞情況惡化。」
病情較嚴重便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即是常聽的「通波仔」和「搭橋」。「這兩種治療方法統稱為『血運重建』,即是為心臟重建運輸血液的管道,適用於急需迅速將血管打通的情況,以防心臟細胞壞死。」一般而言,通波仔適合血管栓塞情況較不嚴重的個案,而搭橋則適合情況較為嚴重的個案。吳醫生補充,「醫生在衡量手術方案時,血管栓塞程度只是一個參考數字,並非達七成便必須以搭橋為治療方案,而是需要通盤考慮,例如栓塞血管對心臟供血的影響範圍大小,以及病人體質是否能夠承受搭橋這種大型手術等。」
正確飲食和運動能預防復發 每日七分鐘帶氧運動可保健康
治療雖可紓緩冠心病病情,但吳醫生提醒病人治療後仍要注意飲食清淡,「以低鹽、低糖、低脂肪為主,其中糖尿病病人更要繼續維持糖尿病相關的飲食限制。」他並強調「心臟復康運動」等帶氧運動對預防冠心病復發十分重要。另外,心理狀態也不容忽視,「保持樂觀開朗的心境,對心臟健康也有莫大益處。」
政府建議每日運動30分鐘,但他明白對不少香港而言或有難度,尤其在疫情期間,因此他提出一個較簡單的做法,「每日進行七分鐘的帶氧運動,期間每分鐘心跳達100-120下,對健康也有足夠的正面作用。」最後,吳醫生提醒在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時,也可留意血壓、血脂和血糖指數,注意自己是否有「三高」問題。如發現自己有相關症狀,便應該盡快安排心臟檢查,以免延醫,導致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