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網站和私隱
图:中大醫學院成為美國以外首支團隊成功完成混合手術室機器人輔助支氣管鏡手術,有助更準確定位細小或位於肺部深處的肺結節及抽取組織進行肺病診斷及治療。圖為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教授吳士衡教授(右四)及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劉穎虹醫生(左六)與研究團隊合照。
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能更精確定位肺腫瘤及增加手術操作穩定性
肺癌是本港頭號致命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2019年超過4,000人死於肺癌。
隨著醫學影像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細小或位於肺部深處的結節可以被偵測出來,但接著如何抽取組織進行活檢以進行早期診斷,則仍是艱鉅的挑戰。進行活檢的方法通常取決於病變組織的大小及位置:常規支氣管鏡檢查通常只能到達肺部的中央;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檢查可通過精細而靈活的導管和工具進入肺部周邊,甚至末端;而最新的機械人輔助氣管鏡則更先進,相比其他支氣管鏡檢查有更多優勢。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劉穎虹醫生解釋:「支氣管鏡檢查是一種內窺鏡檢查,通常由專門醫治肺病的醫生進行。用於肺癌的常規診斷方式在準確性、安全性或創傷方面都存在局限,可能導致假陰性,或氣胸、出血等併發症。新型的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檢查使用實時光學影像和電磁定位,於狹窄而複雜的氣管進行導航。經訓練的醫生透過操作控制台,遙距操控機械臂上的支氣管鏡,便能準確地驅動到肺部所需到達的位置。當醫生要操作手術工具進行活檢時,此先進的機械人系統可以保持儀器在氣管內的穩定性,提高病變定位的準確性和診斷率。」
中大醫學院是亞太區胸腔外科治療的先驅
中大醫學院的胸腔外科團隊一直是推進亞太區胸腔外科微創技術的先鋒,包括用於肺部切除的單孔胸腔鏡手術、利用「混合手術室」結合「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進行影像導航手術和用於肺部腫瘤治療的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教授吳士衡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在亞太地區進行了第一個混合手術室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手術。美國於2018年開始利用此技術,效果非常出色。我們至今為18個病人完成相關手術,並成功到達病灶,抽取病變組織作活檢或進行染色定位以輔助微創肺癌切除手術。」
图:經訓練的醫生透過操作控制台,遙距操控機械臂上的支氣管鏡,便能準確地驅動到肺部所需到達的位置。機械人系統可以保持儀器在氣管內的穩定性,提高病變定位的準確性和診斷率。
吳教授續說:「有了這套新型工具,我們能更精準地處理細小及位置隱蔽的肺結節。對比傳統支氣管鏡檢查,新型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技術提高診斷率,讓醫生可以更早為病人作癌症診斷,減少重複程序及節省成本,最重要的是為患者提供更良好的診治體驗和治療效果。」
图:https://www.med.cuhk.edu.hk/tc/press-releases/cuhk-performs-the-first-hybrid-operating-room-robotic-assisted-bronchoscopy-procedure-outside-the-us